中国文化中的五常是指什么?
答: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
五常即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,是指“人”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,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,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。它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,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要求。
1. 仁:仁者,人人心德也。心德就是良心,良心即是天理,乃推己及人,仁爱侍人之意。孔子认为“仁”就是“爱人”,并解释说:“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
2. 义:义者,宜也。做事能恰到好处,不偏不倚,即为义。如:子曰:“见义不为,无勇也。”又曰:“义者,宜也。尊贤为大。”
3. 礼:礼者,示人以曲也。己弯腰则人高,对他人即为有礼。因此敬人即为礼。古之礼,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。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,礼之精要,即曲。
4. 智:智者,知也。明白是非、曲直、邪正、真妄,即人发为是非之心,文理密察,是为智也。孔子说: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
5. 信:信者,不疑也,不差爽也。诚实也。就是“言出由衷,始终不渝”。信的基本内涵是信守诺言、言行一致、诚实不欺。
五常作为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,对于维护社会秩序、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以及个人品德的修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。它们不仅是个人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,也是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。在现代社会,这些传统美德仍然被广泛提倡,并被视为构建和谐社会、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。